高盛再出牛气冲天的史诗报告,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期做出了全线下调,并且对每一种商品的市场态势都给出了详细分析和模型研究。如果要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2015年,大宗商品仍旧逃不脱命途多舛的周期,然而,寒冬越是肆虐侵袭,春天越是步步临近。
高盛调低对矿业大宗商品价格的整体预期,原因一方面是目前正在发生以及预期还会持续的成本通缩(costdeflation)现象,另一方面是需求增长的疲软。
全线下调,原因何在?
高盛解释称,进一步看跌大宗商品的首要因素就是成本通缩,这主要是由美元强势、能源价格下跌、输入成本下降、以及矿业生产力改善预期等因素驱动的。
高盛对此前几轮大宗商品周期的分析显示,生产力方面的增长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能够抵消近期牛市中的效率损失。这样一来,工业成本曲线就将转而下行,并趋于平缓。
此外,中国和欧洲的需求低于预期,也是高盛看跌大宗商品的原因之一。
类似的市场势态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都有出现过,但是2014年的成本通缩速度更急,同时还伴随着油价和外汇市场的剧烈动荡。
背道而驰的周期暗示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前景的低迷,这与2000年代“超级周期”时代恰好相反:在美国页岩油革命的蓬勃发展下,油价不断下滑,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增长,从而导致大规模宽松政策逐步退出舞台,进而导致新兴市场的需求逐步减少,同时大宗商品的供应方面又不断扩张,进一步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周而复始,这一切又将进一步支持页岩油革命。
不得不接受的——中国“新常态”
中国的经济转型仍在继续。中国要改变由固定资产投资驱动GDP增长的经济模式,转变成更为依赖对大宗商品需求相对较少的模式,比如依靠服务业来驱动。而信贷增长疲弱以及打击腐败的行动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趋缓,从而使得大宗商品需求减少。目前为止,受影响较大的是钢铁产业,高盛预计,2015-2016年间,铜也将成为重灾区。
接下来,华尔街见闻对高盛报告中每一项大宗商品的情况分析做了汇总。
铜
一方面,铜的主要生产国货币兑美元的贬值预期非常明显;另一方面,铜的开采成本开始缩小:主要由能源价格下降(影响力占8%)、消费价格下降(32%)、服务价格下降(25%)、潜在的动力价格下降(10%)、劳动成本下降(25%)等因素驱动。
基于种种分析,高盛认为2015年对于铜来讲又将是艰难的一年,即使中期来看,价格也不太有可能上升。但是长期来看,目前这一阶段正是在为远期价格回升做准备,高盛预计2017-2018年铜价会有所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