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

打造生态绿色产业价值链

24小时咨询电话 >>

86-29-68901656

南极条约还剩32年到期,各国以科考之名探路,企图瓜分南极资源

发布时间:2016-09-27  浏览次数:1794 次  来源:www.sxrsky.com

你知道为什么世界各国都争着抢着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吗?

你知道,南极矿产资源尚未被开发,就已经被瓜分殆尽了吗?

如今,南极条约还剩32年到期,这个巨型蛋糕的诱惑又让谁露出了丑陋的吃相?

小编带你走进南极矿产资源之争。

南极资源情况

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蕴藏的金属矿物地层范围达3.3万平方公里,有的含矿地层厚6500米。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铂、铀、铁、锰、铜、镍等,它们分布于南极半岛、沿海岛屿地区和大陆坡等地,具有广阔的矿产资源开发前景。  

据已查明的资源分布情况来看,煤、铁和石油的储量为世界第一,其它的矿产资源还正在勘测过程中。下表是通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工作,在南极发现的百余处矿床、矿点。

石油和天然气

南极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架区,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资源之一。一般认为,罗斯海和罗斯冰架区、威德尔海和菲尔希内冰架区,普里兹湾和兰伯特地堑区是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最大的主要勘探区;南极半岛陆架区、别林斯高晋海和阿蒙森海陆架区也是油、气显示良好的勘探区;新西兰、高斯伯格一克尔盖伦、克洛泽和福克兰海底高原等海域,是寻找油、气资源的远景区。南极地区的石油储存量约500—1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为30000—50000亿立方米。

横贯南极山脉地区煤分布很广,含煤层主要为超群上部的维多利亚群,煤赋存于二叠纪冲击沉积层中。煤层厚度一般为2m左右,最后可达10.7m,储量约为5000亿吨。目前发现的煤田主要分布在南极横贯山脉沿罗斯海岸的一段,还有西南极洲的埃尔斯沃思山区也有煤田露出。

目前,在南极横断山发现裸露于地表的煤矿,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北部的比弗湖附近裸露的煤层是优良的动力用煤。在比尔德摩冰川区、伯克莱峰、乔治岛、史密斯岛和克尔盖伦岛,也都发现了质地良好的煤层。这些煤层呈透镜状,水平延伸一般小于1公里,煤质从低挥发性的烟煤到半无烟煤,含灰量为8—20%。

铁矿  

铁矿是南极最富有的矿产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东南极洲。

1966年,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南部的鲁克尔山以北发现了厚70米、平均含铁量32.1%的条带状富磁铁矿岩层。1977年又分别在鲁克尔山以西的冰盖下发现长120-180公里、宽5-10公里的磁异常带。在维斯特福尔特丘陵以南发现长120公里、宽24公里的磁异常带。经分析认为,该磁异常带为磁铁矿所致。这就是南极大陆号称“铁山”的查尔斯王子山铁矿。这些铁矿石平均品位达 32% 一58%,是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富铁矿床,初步估算其蕴藏量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

此外,在南极的恩德比地纽曼孤峰群以及其他一些地区也相继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铁矿床。

各国对南极的争夺

从南极探险与发现时代开始,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对南极的领土和资源的欲望从来没有减弱过,他们千方百计想染指南极大陆,独霸南极资源。1908-1947年间,先后有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智利、挪威、阿根廷等7个国家正式宣布对部分南极洲的领土主权要求。而美国和前苏联则再三声明其保留对南极有领土主权要求的依据和权利。

南极,这块万年冰封的平静大陆,笼罩在七国南极领土主权要求的争端与疆域瓜分的阴影,成为国际南极事务中的焦点和棘手间题。

为试图解决领土主权要求问题,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前苏联、英国和美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6月23日开始生效(有效期30年)。并于1991年修改,其有效期无限延长。

《南极条约》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对象,“冻结”南极洲领土主权要求,倡导科学研究与合作。

至今,签署《南极条约》的国家共有46个,其中28个国家在南极有实质性科学研究活动。

但南极资源的开发欲望并没有因此而熄灭,随着能源危机的加深,另一个解决方法出来了。

1991年,世界各国就南极洲领土主权和资源开发问题达成了继续搁置50年的共识,促成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签订,该协议于1998年正式生效。

换个方式说就是:虽然我们都决定了要和平解决南极问题,也同意不争夺南极的主权了,但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这样吧,我们统一口径,50年后再分南极蛋糕吃,怎么样啊?

你说,逗不逗?

以科普之名的圈地运动

尽管《议定书》禁止了南极的50年矿产资源活动,但有些国家觉得,反正南极蛋糕50年后就要分着吃了(即2048年),不如在“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的名义下从事着矿产资源的考察与勘探活动,看一看这蛋糕的真面目吧。

于是,人类的南极活动逐渐从纯科学的研究向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过渡,圈地手段也升上了一个台阶,那就是在保护南极环境“旗帜”下,通过建立南极特别保护区(ASPA)和南极特别管理区(ASMA),来实现对南极重要区域的“有效控制”。

在这种特别保护区和特别管理区里,管理和科学研究活动主要以申请建立保护区和管理区的国家为主。有鉴于此,南极考察大国纷纷申请建立以本国主导的南极特别护区和特别管理区。例如,美国在第三十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提出的特别管理区面积达到了26400平方公里,为此前最大特别管理区面积的近百倍。

在《南极条约》禁止提出新的领土要求的情况下,建立特别保护区,无疑是各国有效“划分势力范围”的最佳选择。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的“圈地成果”吧:

各国不断增加在南极洲的“存在”,造成实际占领的既成事实,各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和为支持科学考察活动而建立的后勤基地和保障设施,如机场、飞机跑道、港口码头和冰上公路等,已经成为他们将来抢蛋糕的有效武器。

而用科学考察站来“圈地”,更是各国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目前世界上共有2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南极考察基地,其中有50多个常年的科学考察站。

很多国家的考察站不但具有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的功能,而且在布局上也具有战略意义,如美国将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建在南极的“极点”上,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小小的“极点”有多重要呢?

扇形,知道长什么样嘛?当一个圆以扇形划分的时候,不论如何都会经过这个点。

所以根据“扇形原则”,任何国家的扇形“领土”必须经过美国的考察站。而扇形原则是七国提出南极领土要求的主要依据之一。这样一来,就算美国并没有对南极提出自己的领土要求,在南极的领土划分时,各国却不得不考虑到美国的利益。

所谓一脚定江山,这一颗棋子让美国将来的利益,放大了不知多少倍。

如今,还剩32年南极条约就要到期了,不知那时会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

相关文章: